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支部与思想政治教育系党支部
联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
11月6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支部与思想政治教育系党支部共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贫重要论述,并重点学习了扶贫榜样人物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在学习过程中,党员教师们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
孙宇伟: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要对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更加关心,鼓励他们去为自己的人生出彩争取机会,切实发挥好思政课的作用,为国家培养贫困地区青年贡献自己的力量。
谭影慧:我们作为奋斗在高等教育第一线的普通共产党员,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主动实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农村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但是,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展。与迅速繁荣的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严重滞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悖论”。三农问题因而越来越突出,扶贫攻坚的口号因而也越来越响亮。新时代以来,更是提出了与粗放扶贫相对的精准扶贫思想。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共提出了八项脱贫的路径和措施,其中就有教育扶贫。
王进:习近平同志曾说,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可见,习近平同志对贫穷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习近平同志也曾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可知,习近平同志对于农村教育与脱贫坚持统筹思维,二者不可分割。习近平同志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由此看到,习近平同志将教育扶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很高地位来审视来落实,体现了战略眼光和深远考量。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于此可知,习近平同志把教育作为扶贫的根本之策,发扬了优良传统和务实精神。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于此看到,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扶贫必扶智的理念,不仅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坚持科学理念、科学决策,为贫困地区脱贫用真心、动真格、较真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由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视当代的教育扶贫,而且重视教育扶贫的可持续性,强调教育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黄亚玲: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在推进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樊建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纵观国内外所有国家的发展,其根本、其长久之计无一例外都在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因为只有教育才能提供人民的素质,只有教育才能供给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造血干细胞。
茅和平:教育扶貧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它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發生,啟民智,聚人才。
刘海军:中共党员的牺牲奉献精神是我国扶贫事业的中流砥柱。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必须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作出应有的贡献。“梦想再大也不算大,追梦的人再小也不算小”,我要努力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中,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史俊:教育扶贫工作要想切实取得实效,不论是前期的调研工作,还是扶贫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的实际投入力度,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应该搞清楚落后的具体原因、亟需教育扶贫的方面,尤其要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其次,扶贫过程中要用对方法,也要确保力度,力争做到精准滴灌。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既要力争短期出成绩,也要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的成效能久久为功,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实打实的“脱贫”。鉴于我国目前现实存在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缺口,是没有办法短期内一口气解决的,要想使教育扶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尤其要重视做好贫困地区当地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力争为当地逐步打造一支质、量都有所保证的教师队伍,使教育扶贫事业后继有人。
刘佳:关于“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我的学习心得体会如下:今天我们支部的学习主题是“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因为章老师提前通知了,所以我也做了些准备。我认真阅读了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讲话,不管是“两个确保”的目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六个精准”的扶贫方略,还是“五个一批”的实践路径,都让我思考良多。结合自己作为一名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日常工作中学生的“奖助勤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一次贫困资格的认定过程、每一笔困补津贴的发放过程、每一个奖助学金的评审过程,其实都应该严格执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一定要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保障,支持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助力。扶贫工作难度大,如何精准有效的做好该项工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攻坚克难,我们也要做好严防贫困的代际传递工作。我想这也将是我以后工作的动力,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投入到辅导员的工作中,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提供更高效的管理和服务。
王书会:扶贫是一项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制成优越性的体现,党中央动员全社会投身于这一宏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人赞同拥护,并愿在组织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同时要注重标本兼治,克服形式主义,在倡导劳动致富这一根本前提下,政府作为,全民参与,主次搭配,精准扶贫,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党中央在扶贫帮困的问题上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其中教育扶贫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因为“扶贫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也有必要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关怀身边的贫困学生入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引导他们做好学业规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委副书记崔海英:今天我们支部召开扶贫工作的专题学习会,我觉得非常好,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我记得上半年学校工会给大家发了遵义扶贫茶,这说明全党全国上下同心共同应对扶贫工作。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比如“两个确保”的目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六个精准”的扶贫方略、“五个一批”的实践路径、“六个坚持”的基本经验以及“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脱贫方法路径等思想理论,结合我自身的工作实际,我会将扶贫工作融入到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中,在教育扶贫方面切实贯彻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带领研究生们通过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地区的教育状况,传播与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系支部书记章瑛进行总结发言:今天听了扶贫工作的专题学习会,收获颇深。新中国成立70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反贫困斗争。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只有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教育扶贫”是习近平同志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新论断,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我们的学校中,有部分来自不发达省份的学生,在经济方面相对不宽裕,眼界方面相对狭窄,我们老师应该多给予他们关心和关怀,培养让这批学生先进的观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成为带领家乡脱贫的后备人才,只要人才质量有了保障,扶贫脱困就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