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我院第33届学术沙龙“心灵的自由思考”在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239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政治哲学博士,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青年研究员洪澄老师主讲,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责任点点长唐静老师主持。

图1 主讲人 洪澄老师
讲座伊始,洪澄老师从我校哲学系创始人冯契先生提出的“不论心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作为切入点,引出“心灵的自由思考”这一讲座主题以及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要心灵自由思考?”和“自由是什么?”,为整场分享奠定探讨基调。

图2 洪澄老师提出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
洪澄老师首先梳理了西方旧哲学对自由概念的演进脉络。他介绍,西方旧哲学形成了三种主要自由界定,以霍布斯、洛克、边沁为代表的思想家逐步丰富和完善了自由概念的内涵。随后,密尔、伯林、卢梭等哲学家通过批判视角指出其局限性,而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提出的谱系学方法,更为这一概念的反思提供了新的维度。西方旧哲学或将自由理解为对客观必然性的服从,或视为对必然的精神超脱。
在阐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时,洪澄老师强调了其本质特征与独特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而最终实现路径在于实践。与西方旧哲学的自由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将自由从对客观必然的被动服从,转向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改造。这是一种积极的自由,通过掌握规律和改造社会来实现不受外部影响的自由。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由在当下可能很难实现,但在未来随着人类驾驭自然和自身能力的提升,这种自由终将会被人类所实现。

图3 洪澄老师比较西方旧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由的理解
讲座过程中,洪澄老师围绕罗兰夫人“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的名言,以及“物质精神需求被满足的奴隶是否真正自由”等深刻论题,与同学们展开简短互动。同学们结合所学分享了对自由边界、阶级局限等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深化了对不同自由观的理解。

图4师生现场交流互动
本次讲座以“自由”这一哲学核心论题为纲,梳理了西方旧哲学对自由的思考与局限,也呈现了不同视角下的自由内涵。洪澄老师通过“何为真正自由”“自由是否有边界”等引导式互动,让同学们在思辨中拨开自由概念的迷雾,逐步深化对这一论题的理解。整场分享既拓宽了学术视野,更践行了“心灵的自由思考” 的初衷,启发大家以持续追问与反思,探索“自由”的深层意涵,同时也开拓了同学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学术研究的视野。
图文来源:胡怡孜、李佳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