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院举办秋季学期第一场博士生学术论坛


2020103013:00,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秋季学期第一场博士生学术论坛于法商南楼举行。2017级博士生王朝庆作关于论文写作的经验分享,黄亚玲老师进行点评。讲座由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陈奕涛同学主持。

王朝庆从不同的人群特点出发,解析了在论文写作中“读”与“写”的关系,提出了在“少读少写”、“多读少写”、“少读多写”、“多读多写”中何为“最优解”的问题。关于“多读”,他强调了多读是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读,同时用冯契和陈旭麓的学术故事来鼓励大家实现跨学科的良性互动。关于“多写”,王朝庆用苏东坡“八面受敌”的读书法回应了“泛读不容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个问题,认为只有通过“写”这个过程,认知才能得到深化,他也给了许多困顿于“写东西”的同学一些小妙招,比如可以利用微博、便签等现代化的工具去记录自己每天关于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一些所思所想,用“小笔头”、“短篇头”解决文章产出难的问题。关于“多思”,他特别提醒大家要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

关于“问题意识”,王朝庆由毛泽东“所谓问题,就是矛盾”的论述引出“问题=矛盾”的观点,解开了同学们关于“什么是问题”的疑惑,同时他从文本、文献、理论和实践的矛盾的三个方面探寻了“问题意识”的源头。关于“文本”,王朝庆以马克思、毛泽东和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概括为例,阐述了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关于“文献”,他指出文献是了解学界关于一个问题研究到何种程度的窗口,通过学者之间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比较也可以发现研究的新的切入点。关于“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尤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引入,引导大家培养“问题意识”。随后,王朝庆进一步提出了应该构建科学的认识框架的观点,以“不忘初心”为核心展示了自己不同时期发表的四篇论文的逻辑框架,主要包含理论-历史-现实维度、关系维度(正与负、纵与横、内与外、前与后等)和思维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维方法),期望大家从模仿到创新,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在研究方法方面,他指出了在新时代使用新兴研究方法的优势,希望大家能够在现实中把传统的研究方法,例如史论结合法、文本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和新兴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在“阵地战”和“游击战”的关系上,王朝庆提醒大家要关注学术热点和理论前沿,要关注有争议的问题(或话题),并及时了解期刊的风格。在学术伦理方面,他就一稿多投、数据造假、内容抄袭、引用不规范等现象叮嘱大家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讲座结束后,现场同学就讲座内容向王朝庆学长提问,他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文献和文本的区别”、“读博的初心”、“读马列经典的时间分配”等问题。

最后,黄亚玲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生经历进行了点评,黄老师指出,热点型文章和综述型文章两者并不割裂,因为只有在做综述的过程中才可能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她希望大家多读、多写、多思考,要意识到发文章不是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认清楚自己的内心,并倾尽全力地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