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书院入口处的镇馆之宝“光启之门”即意在弘扬徐光启放眼看世界后取得的成绩,并鼓励后人以徐光启的求学开阔为榜样
【导读】文汇讲堂2024年的“上海6000年”系列7讲已完美收官,该系列是“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丰富展开,蕴含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今刊发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位学者撰写的理论稿件,从另一个维度感受上海6000年的精神意蕴。此篇观点:由上海文化自信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传承民族精神来砥砺中华复兴之志。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钢筋水泥映入眼帘,充满了现代气息和魔幻的故事。上海是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千年历史阅不尽,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彰显出独特的气质和无穷的魅力。在绵延跌宕的6000年历史中,上海在南北融合、承继创新中逐步壮大,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面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铸牢民族复兴魂,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探寻上海6000年,回答何以中国
回望历史,古老的风吹过华夏大地、拂过山河万里,历史的巨笔镌刻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寻根探源,蕴藏着“何以中国”的文明力量。回溯历史坐标,穿越时空之旅,上海从7000年前泥沙贝壳螺壳冲击而成的冈身陆地,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广富林古镇,距今1800年的华亭县,再到距今1000多年的松江府,直至如今海纳百川的上海滩。上海不仅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面,她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6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到1000多年前的青龙古港,再到150多年前的长江口二号古船,以及近现代3200余处代表性建筑,延续着城市数千年文明的发展脉络,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构成。
充分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做好阐释宣传工作,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感受到文物的魅力,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方塔园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亦是古代文人的会聚之地,如今成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公园。距今五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在上海西部留下一条遗址走廊,见证了上海人文历史的起源,也参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距今三四千年前,黄河文化的南来孕育广富林文化,南方文化北上形成马桥文化,它们是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的最早实证,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江南典范。
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是上海城市精神的考古底蕴,从中深刻感受到远古的历史转折和走向今天的历史大势。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吴越两地碰撞交流地,也是楚国文化东进地,此后逐步融入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唐宋时期,上海有了行政建置,正式成为“中国的上海”。青龙镇是长三角的繁华贸易港口,开启了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起点;上海镇后来居上,种下了日后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种子。明代,徐光启、王圻等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带头看世界,上海逐渐成为中国东部面向世界的重镇,走上一条日后成为“亚洲的上海”“世界的上海”的道路;同时,也为21世纪的上海争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留下文化空间。清代开埠后,中国传统金融业自我扬弃拥抱变革,出现钱庄庄票与国际汇票结算,孕育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因。
理解上海6000年,彰显中国底蕴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无论个人还是民族,一个城市抑或一个国家,都将发出哲学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走向哪里,通过最新的考古发现、深度的史料解读,讲座和研学参与者们从“上海6000年”中寻找到更丰富、更立体同时也鲜明而准确的答案。从金山古冈身遗迹到先民生活的新大陆;从6000年前的一把稻谷到“上海浦”聚落纵横、帆樯栉比的水乡风物;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文明曙光到“一城烟火半东南“的城镇兴旺;从老城厢、城隍庙到十里洋场上的都会繁华;从兴业路上中国共产党诞生到申城新生再度扬帆起航。上海6000年的沧桑巨变里,有古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有先辈果敢勤奋坚韧不拔的风骨,有前贤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情怀,有今人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气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2024年年初,由文汇讲堂推出的“上海6000年”系列,综合了考古、历史、科技、金融、文博等诸多行业的最新进展,全景式立体化,同时站在未来回望历史和现在,活用了“第二个结合”,是此前仲富兰教授推出的《上海6000年》三卷本普及读物的升级版和最新版。让上海6000年走进课堂,我们看到,上海文明的起源,即上海6000年的人类生活史,悠久而优秀的历史文脉早有基因沉淀;上海城市的形成过程,即上海1000年的城市发展史,悠久而优秀的城市文脉其来有自;新中国成立后到实现百年中国梦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发展成就和未来愿景,即上海10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史具有强劲的历史逻辑。
品读上海6000年,铸牢民族复兴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腾飞、大国崛起、创新融合,蕴藏着民族复兴的时代力量,品读上海6000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为铸牢民族复兴魂提供有形有感有效的公共文化产品。上海今天正在为建设科创中心而奋斗,回首四百年前的徐光启提出的“会通以求超胜”,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位上海先贤的前瞻性思想,因为如何会通,如何超胜,依然是今天需要面对的问题。徐光启是伟大的科技实践者,是他点亮了翻译和研究西方科学之火。从文化魅力与时空选择的关系而言,徐光启是穿越时代的播种者。从思想解放与科技实践关系而言,徐光启是思想解放的点火者。从会通与超胜的关系而言,徐光启是当代使命的激励者。但在晚明这个火种没有立即发芽壮大,到了现代和当代才得以充分发展并繁荣。
所以,用考古实证6000多年的上海地域文明,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城市文化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砥砺复兴之志。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副主任
文章作者:王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