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站点

文汇 | 深刻把握唯物史观 打造文化自信“上海样本”|习近平文化思想②

发布者:解涛发布时间:2024-12-30浏览次数:13

升级优化后的闵行王圻故里展陈馆将于明天(12月30日)开馆,图为馆内王圻的介绍视频


【导读】文汇讲堂2024年的“上海6000年”系列7讲已完美收官,该系列是“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丰富展开,蕴含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今刊发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位学者撰写的理论稿件,从另一个维度感受上海6000年的精神意蕴。此篇观点:每一个重要历史机遇,上海人民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非凡勇气将之抓住,上海文化体现了民众的主体性。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历史自信是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坚定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得以产生、积淀和创新。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古今文化交汇地与中西文化融合地,既有6000年来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文脉,又有近千年的城市发展史。这种多元历史文化的和谐共生,不仅展现了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人民群众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时代意蕴和强大动力。

寻根溯源,坚定历史自信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上海似乎是一座随着开埠而迅速崛起的国际都市,然而历史的画卷远比这更为深远。经过考古界近90年的不懈探索,上海的历史脉络被逐渐揭开,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马桥遗址、青龙镇遗址、“长江口二号”古船等一系列考古发现将上海的历史源头追溯至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为厘清上海的城市发展进程、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一手资料。从远古的迷雾中走来,崧泽文化的陶器上刻画着先民们生活的印记,马桥文化的石器则见证了早期人类文明的萌芽……

       这些考古成果不仅仅是泥土与石器的堆砌,它们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讲述着上海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的壮丽史诗,强烈激发着人们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这种文化的连续性与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上海的历史内涵,更为提升人民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由文汇讲堂推出的“上海6000年”系列七讲,呈现了学界最新研究的融合成果,讲座、内容传播受惠者无不大大增加了对上海城市的热爱和上海文化的自信。在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提醒人们珍惜历史、尊重传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定历史自信,不断增强历史思维的连续性,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保证文化自信的根本方向。


古今融合,提升历史自觉

       6000年的上海文化史犹如一部鲜活的历史百科全书,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此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风貌和历史底蕴。海派文化作为这一文化交响曲中的关键乐章,巧妙承接了江南文化的古典韵味与红色文化的现代精神,成为推动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文化形态。

       从青龙镇的兴衰到元代水闸的智慧,从苏州河的变迁到黄浦江的辉煌,上海港拥抱蓝海、连接世界,其兴衰变迁浓缩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宋朝,上海凭借其优越的港口条件和发达的水路系统,尤其是吴淞江的航运能力,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上海逐渐在国际贸易中进一步崭露头角,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和贸易枢纽。明清时期,随着黄浦江的淤塞和吴淞江航运的衰退,上海转而依托黄浦江发展贸易,开启了港口发展的新篇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依托其地理优势和日益扩展到贸易网络,迅速成长为远东地区的主要港口,这一历史性的转变预示了上海港在全球航运中心的重要地位。如今,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在上海港诞生:上海港创下全球港口发展史的最高记录,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箱的港口。它以远东大港之姿,不断书写着商业传奇,成为历史的见证、现代的枢纽、通往世界的门户。

       上海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以及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把握住了历史赋予的每一个重要机遇。其成就背后,不仅彰显了上海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非凡勇气,更蕴涵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


守正创新,增强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动三种文化融合创新和发展,助力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力图在全球叙事中打开多元文化链接的“端口”,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一方面,通过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思想引领。红色文化不仅是上海文化的根与魂,也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和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坚实基石。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通过“红馆铸魂”大思政课等形式,使红色文化成为共同的精神追求。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从而润物无声、启智润心。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文化溯源夯实理论根基。要深入探索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加强对考古发现的阐释力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通过系统梳理崧泽、福泉山、青龙镇等代表性遗址中的教育资源,运用考古学的方法与证据,让历史遗迹“开口说话”,生动再现上海乃至整个中华文明长达6000多年的辉煌历程,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

      唯物史观表明,文化是人的现实的生产、生活的本身,在其中人不断追求着自身的发展。上海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熔炼进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中。上海6000年的悠远历史文化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体现着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与上海城市生活浑然一体,既具生活质感又具情感深度,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


文章作者:张宜萱(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