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以“理解马克思与启蒙主义的辩证关系”为主题的第28届双周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特邀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包大为教授作为主讲嘉宾,深入探讨马克思对启蒙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在当代社会中这一辩证关系的新表现。
讲座伊始,包大为老师首先梳理了启蒙主义的历史脉络,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探索,到中世纪的神学理性,再到近现代的科学精神与民主政治,启蒙主义以其理性、自由、平等的核心理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包老师指出,马克思在继承启蒙主义理性精神的同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刻批判。马克思认为,启蒙主义虽然在理念上追求普遍性,但在实践中往往受限于特定社会经济结构,未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与启蒙主义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复杂性。一方面,启蒙主义的普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另一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为理解当代社会不平等提供了重要工具。
包大为老师引用了梅林的观点,指出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从事的是政治斗争,而非哲学的“纺织”。他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与启蒙传统的关系,指出马克思在超越普鲁士的语境下开展启蒙批判,并与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思想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交锋。此外,包老师还提到了刘同舫教授的研究,强调了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对自由精神解放的追求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他指出,马克思的政治情绪无疑是启蒙主义的,而其中的哲学倾向则更接近黑格尔。包老师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的哲学立场,指出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虽然对黑格尔的理性观进行了某些革新,但基本上还是接受了这种绝对理性、理念论的先验理性,它作为先于个人的普遍精神,视之为社会发展、事物进步的根源。这一观点得到了关锋教授的支持,他强调了马克思实践理性思想的重要性。包老师提到,吴晓明教授认为,主导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康德-费希特式的,而是“或多或少包含着与黑格尔哲学有牵连的那些步骤”,这就使得《莱茵报》时期的政论文章的“政治情绪”无疑仍然是启蒙主义的,而其中的哲学倾向则更为接近黑格尔。
包老师强调,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对启蒙主义的理解和态度所体现的德国历史的特殊性,指出马克思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启蒙主义在普鲁士官方意识形态下被阉割的现状。与其他青年黑格尔派不同,马克思并没有对“德国晚期启蒙运动”抱有期待,而是直截了当地将普鲁士统治者描述为“极度昏庸”“极其伪善、狡猾的”专制主义。
讲座最后,包大为老师总结道,马克思与启蒙主义的辩证关系是理解现代文明发展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继续深化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以期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非常感谢包大为老师的精彩演讲,以及所有参与本次沙龙的师生。期待未来有更多此类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