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的综合学术能力和研究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0年12月11日13:40在法商南楼516报告厅举办第七场博士生学术论坛——“丽娃大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67讲,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郝宇青教授作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副部长的姜甜甜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首先,郝宇青老师强调了处在新时代转型期的当代学者所肩负的责任,他指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处于新时代的中国也需要适合转型期的理论,学者们需要对转型期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需要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其次,郝宇青老师对“政治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他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域中的一种现象,若是把其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载体或文化体系来研究,则是对其概念的误解,这就脱离了政治文化的范畴。郝老师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的总和,它是通过政治行为而体现出来的政治共同体的基本政治倾向。这种政治文化或政治倾向的更为简约的语言表达,在西方政治思想的演变历程中,则体现为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性格”,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的“风尚”,或托克维尔所说的“民情”。郝老师认为,政治文化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软实力,它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健康与否的“晴雨表”或是衡量标准。他指出,政治文化是群众呼声的体现,邓小平就曾强调党要善于领导,要关怀群众的情绪。郝老师提到,政党要了解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呼声,改革要基于对民生需求的了解和对人民利益的维护,而不能是“看领导脸色”的、以形式主义来应付形式主义的“改革”。郝老师鼓励同学们要勇于研究,要敢于研究问题,要敢于批评,要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
再次,郝宇青老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表现,即:追求国家强大的政治目标、深化改革开放的政治共识、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期待、共享发展成果的政治要求。第一,关于对“国家强大”这一政治目标的追求,郝老师指出,“强起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的政治目标,它不仅仅是中共执政为民的政治承诺和政治实践,更是广大民众热切期盼的政治目标,这种“强大”不仅仅是“硬实力”的强大,而更是“软实力”的强大。第二,关于对改革开放的政治共识的深化,郝老师认为,我们要珍惜改革取向的政治文化。在当前的改革中存在着过度市场化的问题,也存在着一些改革措施过时的问题。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克服“改革疲劳症”及其表现出来的种种“假改革”的不良倾向。第三,关于实现美好生活的这一政治期待,郝老指出,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要推进美好生活的实现,一方面,我们需要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的发展,建设一个有机的、而不是机械式拼接的整体的、协调发展的社会,要通过协调式发展促进高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于有“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他认为,我国的发展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阶段”,社会治理不能只有资本的逻辑和力量,而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能只为少数人代言。郝老师指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期待必须转化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政治动力,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政治动力。第四,关于共享发展成果的政治要求,郝老师认为,在民众有着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期待的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共享发展成果的政治要求,这一要求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必须正确面对,并采取调整分配政策、转变财富观念等有效策略加以回应。
最后,郝宇青老师做出总结,他指出,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范畴,产生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反映着一个社会关于国家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并影响着国家的运行情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气质和政治性格,并共同作用于当代中国的政治运行状况,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讲座结束后,郝老师对同学们有关人类发展指数对国家发展的衡量、新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有关要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体现出的政治文化内涵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老师对同学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鼓励大家多读书、多思考、勤写作。
郝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将有关政治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本次讲座丰富了同学们对政治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拓宽了同学们的理论视野,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完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