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比武现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一年前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的重要性格外凸显。课程怎么上、师资怎么强,才算是“精心引导和栽培”?
这一年,原本已是国内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者的上海,又有不少亮眼新变化:
——市委书记亲自审定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意见,推出“三年行动计划”,并带头专题授课;
——投入5.6亿元大力建设思政核心课程;
——15所高校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所有高校都有至少一门“中国系列”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一体化建设;
——专职教师每年增长百余人,而且加大绩效激励,要让最好的老师愿意做思政课教师;
——所有新上岗思政课教师须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
……
开了几十年的思政课,要适应新时代、新“世代”,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让理论的活水滋润学子的心田,出路与生命力,都在于改革、创新。优课程、强师资、抓保障,让大江东带您来盘一盘,这一年间,上海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在打造思政课体系方面,到底做了多大努力、多少探索?
“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专题课程教学观摩活动。
新亮点!15所高校试点开设“习概论”,校校都有“中国”课
上海一直在积极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课程为辐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仅用于思政课建设的资金投入,这一年累计约5.6亿元。
优质思政课背后,“马院”是依托。上海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3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龙头,带动建设起15所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思政课建设质
量和水平作为各类资源投入的重要依据,通过公办扶民办、师资共享、课程共建等多种方式,整体提升全市高校思政课必修课建设质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上海思政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在教育部指导下,
2019年秋季学期,上海在15所高校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课,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课堂注入理论的活水。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路,从2020年秋季学期起,“习概论”课程将分别以“导读”“导学”和主题活动课程形式,在中小学开展试点探索。
这门概论课注重贴近现实,不光设立专题讨论学时,更组织学生赴上海自贸区、洋山深水港、中国商飞等开展现场教学,鲜活感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课程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深受大学生追捧的思政“金课”,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按下了“加速键”。
“习概论”课教师们集体备课。
2019年,上海加速建设从2014年开始打造的“中国系列”高校思政课选修课程体系。如今,全市所有高校至少开设一门“中国系列”课程,相关课程已开到中小学,形成“一校一课”“一区一特色”的格局。比如,浦东新区面向中小学生推出了“中国系列——浦东版” 系列微课,每一门课程都围绕某一主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讲解。
每所高校的“中国系列”课程都根植于自己的校园文化,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安排相应课程内容,并配备“金牌”师资团队。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两院”院士以及校外知名科学家、企业家、行业劳模纷纷站上讲台,授课深入浅出,让价值观的“盐”融入知识传授的“汤”之中。
2019年,上海推出“课程思政”改革2.0版,遴选建设10所高校、20所学院作为“课程思政改革领航”方队,着力解决专业课教师不主动做、不会做、不能长期坚持做思政教学的问题。在中小学,同步实施“学科德育”精品计划,分学科编制“学科育人价值系列丛书”, 建立语文、思政、历史、艺术等8个学科德育协同研究中心,形成了1000多堂覆盖各学段各学科的特色示范课堂和精品课程群。据悉,今年上海将围绕高校专业类,推出第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立操作规范。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普陀区教育局结对,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敲重点!为思政教师赋能,让最优秀的人愿意上思政课
上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为构建一支跨学科、跨领域、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上海正加大力度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丰富壮大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据悉,上海高校专职教师每年增长百余人,有不少教师从其他学院转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上海加大了对思政课教师绩效激励力度。在阳光计划、曙光计划等资助项目中,单独设立思政课教师组别;2020年启动新一轮“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发展支持计划”,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出资1600万元,重点对上海中青年拔尖人才开展资助。
新实施的“引智讲学”行动计划,邀请党校、社科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劳模工匠等各条战线先进人物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仅2019年,就有复旦大学张维为等专家学者、“大国工匠” 王曙群等数百位各条战线先进人物走上讲台,现身说法讲好形势课、人生课。
专家指导,思政课教师集体大备课。
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培养教师,让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场实践、切磋教艺,是上海抬升思政课整体水平的“独门秘笈”。高校哲社研修班、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系列培训,都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场学习、互促提升。2019年4月30日,上海举办了首场“讲台上的新思想——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活动”,主题是“劳动与美好生活”。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特等奖得主、同济大学青年教师崔欣玉说,虽然有不同组别,但老师们都显示了讲台上的卓越表现和讲台下的潜心钻研态度。她感悟到,要更多从学生和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才能更好增强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从说到做的距离。”这是人民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在这次比赛中做出的点评。
“讲台上的新思想”教学观摩会,2019年举办了近10场。此外,上海还实施“教法攻坚” 行动,开展思政课集体大备课,建立“市级备课+校际协同+学校推进”三级备课体系;启动开展的教学大比武活动中,全市近1/3高校思政课教师投入教学比赛,比赛获奖教师开展了近50场教学巡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改革氛围。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还派出专家深入一线听课调研,细化教学指导,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上海倡导思政课教师走出校园,以“追寻总书记的足迹”为主题推出“行走的课堂”,2019 年组织数百位骨干教师指导1000支主题实践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调研。今年,上海新设“实践熔炉”成长计划,将选派一批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党政事业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要求所有新上岗思政课教师须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历练成长。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表示,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关键要给思政课教师“赋能”, 让最优秀的人当老师,最好的老师愿意做思政课教师。
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活动,追寻总书记足迹,开展实践调研。抓根本!创新制度、倾斜资源、开放协同,为思政课保驾护航
这一年,上海出台了两个文件,优化思政课建设制度体系:上海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等8 部门出台《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20—2022 年)》,绘就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蓝图。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专题研究部署、深入高校调研指导,亲自审定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意见,并带头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师生专题授课。
根据《意见》,上海的思政课教师有了新的评价机制:按照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中级、高级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可纳入学术成果范畴;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特级教师评审中名额单列,且不低于其他学科平均水平。
《创新行动计划》确定了“铸魂”“强师”“提质”“厚基”四大行动和14个建设计划,致力于让活的理论、活的实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讲信仰,让课堂更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让“开门办思政”的活力更足、合力更强。在政策顶层设计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一堂小学思政课展示教学。
思政课建设背后要有强大学科支撑,上海在地方高水平大学、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给予重点支持。近3年,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增加一倍,“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零的突破”,多所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力量,实现哲社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
思政课不是高校“单兵作战”。上海用好易班网络平台,打造教学资源“中央厨房”。推进各个学校与周边所在区域党政机关、重大项目单位等对接,挂牌建设一批“家门口的思政课
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推动文教、体教、科教结合,挖掘更多社会资源向学校开放,形成全社会“协同发力”。比如,教育系统与临港新片区合作建设校外育人示范项目,上汽集团、中国商飞、中船集团等单位均建有校外育人基地。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负责人表示,2020年,上海思政课建设将继续在“块面”上下功夫,包括加大浦东和临港校外基地群建设,开展长三角“科创走廊”育人基地圈建设,共享共建一批长三角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