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站点

统一战线学研究 | 樊士博 张雨婷: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生成基础与学理阐释

发布者:解涛发布时间:2025-03-18浏览次数:10

摘要

人民政协在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显著政治优势。具体来看,人民政协政治优势主要源自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表现为理论优势、文化优势、界别优势以及制度优势等。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人民政协自身建设,展现出人民政协的制度优越性与组织优越性。新时代新征程,发挥人民政协政治优势具有多重效能:从“制度—治理”视角看,有利于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情感—力量”视角看,有利于汇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从“价值—观念”视角看,有利于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科学把握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对理解中国共产党推进协商民主、统筹多样社会关系的行动逻辑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政治协商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是科学、有效、管用的制度安排,在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政治价值”[1]。廓清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有利于我们更好从“中国之制”理解并诠释“中国之治”。近年来,“以中国为方法”的学术研究取向渐成热潮、引为新风。“以中国为方法”的核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方法”,关键在于“以制度为中介”。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实践结晶。


目前,学界关于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研究已有一定积淀,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构成研究。尔肯江·吐拉洪认为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包含三个层面: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统一战线的组织优势,协商民主的功能优势[2]。马雪松重点聚焦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将其解构为价值引领优势、效力提升优势、合力汇聚优势三个方面[3]。江泽林则聚焦人民政协作为“两会制”之一的独特优势,提出了自身的见解[4]。二是关于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实践研究。董明聚焦地方实践,以解剖麻雀的形式提出人民政协在协商式监督过程中主要依赖“政协的广泛性、包容性、客观性和贯通性等独特优势”[5]。与此类似,罗峰结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强调了人民政协的代表性、动员性、整合性以及包容性优势[6]。三是关于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比较研究。虞崇胜探究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与其他监督的比较优势[7]。陈家刚从文化背景、理论基础、制度结构等方面探究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下协商民主的比较优势[8]。


既有研究已揭示了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基本构成。基于此,进一步从学理上探察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多重来源、时代显现与集成效能等问题,成为深入研究的必经之途。具体而言,学界应继续回答如下问题:人民政协具有政治优势的基本依据为何,多重优势的功能指向在何。研究这些问题是深化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应有之义。


一、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来源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回顾人民政协六十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9]在历史发展中,人民政协政治优势源自“两个结合”的理论基础,中华和合文化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制度创造的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两个结合”的伟大成果


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首先表现为理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10]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学术图谱,人民政协在其理论中至少可以追溯三大源泉。其一,统一战线理论为人民政协提供了思想肇始的动因。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仍处在上升趋势。无产阶级若要冲破束缚,必须与其他力量进行必要的联合。联合需要辅之以合理的形式,人民政协就是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统战工作形式。其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为人民政协的生发提供了思想空间。马克思恩格斯擘画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学说,揭示了政党的发展规律。人民政协扮演了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政治协商的平台角色,是强化政党合作的重要机制。其三,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为人民政协的发展确立了基本方向。民主不是镶嵌在国家制度中的装饰物,社会发展是衡量民主适应性的标准。在人民政协框架中,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协商民主结出累累硕果。


世界各国禀赋不同,理论选择有所差异,同一理论在不同国度,结局各异。南橘北枳的自然道理,早已揭示了这一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历理论复制的失败后,旋即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开启了用“中国化”理论“化中国”实践的历史。人民政协在中国大地的生长与发展,是“两个结合”产生的伟大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11]正因如此,人民政协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汲取营养,进而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政治势能。


(二)文化基础:中华和合文化的文明滋养


文化是人民政协释放政治优势的柔性构成要素,极具韧性力量。界别优势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广交朋友的实践智慧,突显的正是和合文化。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体现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精神[12]。“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13]


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不绝,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传承、文明延续。传承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使命夙愿。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自然进程中,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华文化的精髓用于治国理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其他有关政治力量主张“协商建国”。但国民党倒行逆施,政协协议很快便成为一纸空文,和平建国的政治主张也成为梦幻泡影。从“旧政协”到“新政协”,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给和合文化作出了新注解。实际上,人民政协化解冲突是一个“寻找—聚合—转化”的过程,其中蕴含“和合”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实生物”等理念[14]。


人民政协建立在中华和合文化的基础之上。从宏观上看,人民政协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和合文化“求同存异”的精神特质。各民主党派虽有不同政治主张,但在人民政协框架内实现了精诚团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密切合作、共商国是,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党际关系中赓续中华和合文化的显著体现。在人民政协实践中,政党不是相互倾轧、彼此攻讦的关系,而是携手共进的朋友关系。近年来,国外政党间的博弈冲突与人民政协下的政党合作形成了强烈反差。美国两党围绕第60届总统大选展开的政治角力,反映了社会撕裂的现实情况。韩国执政党与在野党的权力之争,给国家稳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些案例凸显了人民政协崇尚和合文化的优势。从中观上看,人民政协的工作方法也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人民政协承担围绕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等任务。比如,2023年全国政协“从1 755个建议议题中遴选出21个重点协商议政题目,围绕中心任务和群众期盼协商议政、建言资政”[15]。从微观上审视,人民政协能够容纳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国家事业和社会事务。通过人民政协,不同社会主体有了发声平台,有助于国家实现意见吸纳,保证政治稳定。人民政协的构成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16]界别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组织基础,突显了鲜明的政治优势。界别优势是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界别的委员能够联系本界别群众,及时传递民意。


(三)实践基础:政治制度的伟大创造


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还表现为制度优势。人民政协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携手创建而成的。人民政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民主制度和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载体。


民主优势是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来源之一。人民政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组织依托,更是协商民主的组织化表达,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扮演着基座型平台角色[17]。人民政协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个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协商民主最具中国特色,展现出了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18]众人的事情,众人一起商量解决,是中国人的古老智慧。协商之中包含民主,民主却并非仅有协商一种样式。西方国家在“民主”的外衣包裹下,选择了票决民主的单一形式,在协商层面几无建树。部分西方国家的民主看似人人都有选票,实则存在严重弊端。2021年的美国“国会山”骚乱,2024年的美国大选中“死人票”,都暴露出西方民主的虚假。协商是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底气,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又一来源。当代政治学理论把政党视为现代民主体制的关键机构和制度,政党是与现代民主政体互栖共生的[19]。观其大要,各国政党制度可分为一党制、两党轮流、多党轮流等类型。一党制容易出现监督乏力,常常陷入不受约束的危险中。西方国家的两党制,看似实现了民主机制上的“交替坐庄”,但却经常造成相互指责诋毁的结果。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避免了西方国家政党之间争权夺利、推诿扯皮的弊端。依托人民政协的平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得以由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时代彰显


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既源于历史,也源自实践。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人民政协自身建设,展现出极强的制度优越性与组织优越性。较之以往,人民政协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功能、发挥职能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


(一)围绕中心: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关键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开始提质跃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呼之欲出。党的二十大科学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指明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方向[21]。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易事,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现代化是一个富有广延性的概念,可以剥离出诸多具体形态,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均是其重要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牵涉甚广,是齐头并进的现代化,不是单一事业的现代化、更不是丧失平衡的现代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各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推进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需要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正因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覆盖广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更需要凝聚合力。


人民政协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彰显了显著的政治优势。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为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力量主体,但也给凝聚共识带来了挑战。平衡多种利益主体、弥合多元价值主张、防范社会发展风险,离不开人民政协凝聚思想共识的政治优势。新时代以来,人民政协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问题,形成了强大合力。此外,人民政协还积极建言献策,为重大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分析新时代以来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的提案审查情况报告,由表1和表2可知:提案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体现出委员履职的责任感和建言的积极性很高;提案内容更加聚焦,调研更加扎实,建议更加具体,时效性也更强,覆盖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方面,尤其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些提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各方面展开,对提升现代化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服务大局:发挥统一战线的组织功能


统一战线的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人民政协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10]266作为顶层设计,统一战线性质决定了人民政协的组织功能。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三大职能是历史发展积淀而来,已然成为中国大地上的政治传统。


借助人民政协平台,不同界别群众能够实现顺畅的政治沟通。“组织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要靠信息交流的渠道。”[22]政治沟通的实现,保证了统一战线的组织化进程。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托人民政协平台优势,完善了统一战线工作的组织化运转。一方面,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统一战线组织功能转化的领导力和引领力。为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用制度化保障人民政协在贯彻统一战线政策上的组织作用。比如,全国政协于2023年9月印发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意见(试行)》,明确了政协委员“联系谁”“联系什么”“怎么联系”等问题。再比如,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十六次主席会议通过了《全国政协协商议政质量评价工作办法(试行)》,明确了评价标准,对提升双周协商座谈会质量、专题调研质量、提案质量、社情民意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一系列制度机制规范下,人民政协在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上越走越实。


(三)设置议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故事


讲好民主故事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2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4]。中国式民主的真正意义在于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既有政策上的谋划,也有举措上的保障。西方国家的民主,往往只是少数人设计的口头民主。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是人民发挥对国家监督作用的保障,也只有人民最了解现实的情况[25]。民主政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陷于故步自封[26]。


人民政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彰显。一方面,人民政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载体之一。特定群体的民主建议在人民政协内被吸纳,发挥建言资政的作用。另一方面,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组织载体。协商民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成果的重要构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关怀。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协商民主通过对话让多种主体交换意见和诉求,构建了开放性的问题解决场域,提供了良政善治的基础[27]。“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28]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实现了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的相互贯通。


三、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效能集成


衡量政治组织是否具有优势或优势是否明显,效能是重要标准。在中国政治的复合议题中,人民政协显著政治优势的功能指向了制度、情感、价值与观念等不同维度。


(一)“制度—治理”之维: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人民政协之所以具有显著政治优势,是因其服务国家建设大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尤为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政协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构成,在倾听民意、汇聚民情、集中民智、激活民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整体。


评价制度优劣,效能是关键。人民政协既是审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背景,也是中国民主制度内涵之一。制度背景是民主实践顺利展开所构成的整体框架,彰显着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安排与科学设计。人民政协能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若干方面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以政治参与增进国家大政方针的科学性。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作为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体系中,肩负着将新型政党制度、协商民主制度等落为实践的重要任务。借助人民政协的实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释放出国家治理、政党治理的实践效能。正如有研究认为:人民政协非科层的组织形式与政治效能从外部依托制度途径输入政府后,不易被层级链条向下传导消解,有助于政府超越科层约束,实现有效治理[29]。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使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避免了西方政党那样陷入制度空转的尴尬处境。人民政协构成了中国民主实践的生动注脚,向世界提供了协商民主、政党民主监督的中国方案。


(二)“情感—力量”之维:汇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借助人民政协的平台优势,中国共产党能够从情感上汇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一个处在现代化之中的社会,其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当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融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30]中国共产党依靠组织和动员,解决群体融合与阶层融合的问题。组织主要指自身的组织体系和关系网络,而动员则主要是依靠情感与政策。人民政协在组织与动员两个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31]。依据《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民族宗教工作、港澳台统战工作、海外统一战线工作和侨务工作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从民族工作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政协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发展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汇聚起磅礴力量。从港澳台统战工作来看,人民政协有助于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海外统一战线来看,人民政协能够促进海外人士友好交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发挥特定人群与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作用。这一点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发挥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目的在于汇聚干事创业的合力。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是某一个阶层自身的任务,而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离不开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政协能够统筹各种社会关系,精准化解社会多重矛盾,凝聚起不同阶层的政治力量,助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众擎易举,独木难支。新时代新征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境遇,中国共产党更加迫切需要人民政协发挥出凝聚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政治优势。


(三)“价值—观念”之维:巩固了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对执政党的政治发展和治国理政而言,共同思想基础至关重要。共同思想基础是维系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纽带和支撑,事关民族凝聚力的养成、政党团结力的实现。人民政协针对特定人群的团结实践,有利于塑造“心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32]当今世界的政局变化,说明了思想基础的重要性。共同的思想基础,可以实现目的性的价值牵引,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33]。在谈及人民政协的思想基础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人民政协要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28]92经历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不懈探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与制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维护。


中国历史雄辩证明:分裂不得人心,团结才能安邦。人民政协展现出了包容型团结的制度角色[34]。共同思想基础,要害在凝聚共识,关键在形成合力。在人民政协的实践框架下,不同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过,由于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历史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应对各种虚假包装后的“奇谈怪调”,需要政治组织协同发力。人民政协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巩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极大维护了思想安全和政治安全。


四、发挥人民政协政治优势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演变,越是接近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越要发挥出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


(一)“思想—文化”层面: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赓续历史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实践篇章,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学深悟透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须从三个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其一,坚持系统观念,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局出发,加深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根本指南。科学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必须做到由大到小,以全局观指导关键处。其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35]。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要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基础之上,以党的领导优势激发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其三,坚持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政协理论。实践不断发展,理论之树常青。随着人民政协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展开的实践愈加丰富,人民政协的理论也需不断总结凝练。


(二)“使命—任务”层面: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现在,统战工作不是过时了、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10]609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赋予了人民政协新的任务。在这种情形下,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统一战线工作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人民政协要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发挥出应有的平台作用和组织特色。人民政协本身就是统战平台,须强化人民政协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地位,讲好人民政协的“团结学”、统一战线的“组织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构建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发挥出了人民政协的强大统战功能。一是要不断增强人民政协的覆盖面。人民政协独特的界别优势,使其能够兼顾多样化统战对象的利益诉求。随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民政协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代表性、包容性以及连接性。二是要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统战属性是人民政协最基本的属性,统战职能是人民政协最基本的职能。因此,人民政协要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三是要协同社会多种力量,实现人民政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大统战理念之“大”,关键在主体之多,关键在结构之繁。凝聚广泛共识,离不开人民政协的组织优势。


(三)“行动—能力”层面:提升政协委员的履职本领


实现人民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不断提升政协委员的履职本领为前提基础。政协委员的能力强弱事关人民政协事业的效率高低。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是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将提升政协委员的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关键抓手。近年来,伴随书香政协建设,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强化了建言资政的实际效能。


职能发挥,能力为要。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36]其一,政协委员要懂政协。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身份,还是一份责任,必须清楚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和定位。其二,政协委员必须会协商。协商是一种能力,也是政协委员的权利。人民政协要引导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政治协商。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协双周座谈会成为重要创新举措。双周座谈会涉及诸多重大议题,有效提升了议政质量。十二届全国政协共开展7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37],十三届全国政协共开展68次双周座谈会。落实双周座谈会机制,要求政协委员必须会协商。其三,政协委员要善议政。参政议政是政协委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第十六次主任会议上通过的《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年度好提案评选办法(试行)》对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参与议政提出了郑重要求。其四,政协委员要守纪律。政协委员肩负重要使命,必须遵守纪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其五,政协委员要讲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的政治生活,需要规则、规矩保驾护航。其六,政协委员要重品行。品行就是道德,道德是为政之资,体现了政协委员的行为准则、职业操守和思想境界,需要内修常修。


(四)“话语—知识”层面:构建人民政协自主知识体系


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理论又是实践发展的先导。发挥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学术创造,构建人民政协自主知识体系。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上采取了诸多有益举措,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对实践的指导。“知识体系的价值在于以实践为中介的文明传承与文明创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既有利于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也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38]在这个交流交往交融日益加快的世界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既要抓住“自主”二字,又要聚焦“体系”二字。“自主”是要把中国独有的事与物,通过理论化、系统化、学理化的形式讲出来。“体系”是讲求发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集团优势和整体效能。


作为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着眼整体,要坚持从内容、主体、方式、平台上建构自主知识体系[39]。人民政协自主知识体系既要从小处落笔,也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问题上大处落墨。从学科体系看,与人民政协有关的学科具有多样性,政治学、中共党史党建学、民族学、人类学等都与此相关。因此,人民政协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应发挥学科连接点的优势。从学术体系看,人民政协涉及政党政治、民族宗教、民主理论等多条学术脉络,是学术交流、跨学科交叉的中介单元。在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新型政党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构成了中国学术的前沿焦点,具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从话语体系看,人民政协讲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新话语、统一战线实践的时代新话语,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五、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发挥人民政协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人民政协政治优势表现为理论优势、界别优势、文化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等,肇始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发展于中华和合文化的文明滋养,丰富于中国共产党制度实践的伟大创举中。新时代以来,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出了统一战线的组织功能,在讲好协商民主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理念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面向未来,越是发展形势复杂,人民政协越要发挥出自身政治价值。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的情势下,人民政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有助于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2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

[2]  尔肯江·吐拉洪.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  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J].红旗文稿,2024(20):10-14.

[3]  马雪松,陈虎.人民政协凝聚全过程共识的民主意蕴、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J].理论探讨,2022(6):30-36.

[4]  江泽林.“两会制”民主视域下的人民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政治制度[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110-130.

[5]  董明,徐琴.地方政协协商式监督的实践功能与推进路径——以温岭委派民主监督员工作为例[J].治理研究,2024(4):128-141.

[6]  罗峰.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及其发挥——人民政协视角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1):177-184.

[7]  虞崇胜.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特点和优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29-34.

[8]  陈家刚.中国协商民主的比较优势[J].新视野,2014(1):20-26.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7.

[10]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64.

[1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

[12]  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1.

[13]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14]  邵涵.以“和”求“合”:人民政协化解冲突的过程与逻辑[J].东岳论丛,2024(10):165-170.

[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0.

[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23.

[17]  束赟.基础性共识与基座型平台: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与位置[J].社会科学,2024(12):94-105.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82.

[19]  包刚升.民主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24.

[20]  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2(7):39-55.

[21]  樊士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0):12-21.

[22]  安格鲁·帕尼比昂科.政党:组织与权力[M].周建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42.

[2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15.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59.

[25]  金观涛,刘青峰.问题与方法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503.

[26]  樊士博,徐敏.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团结与民主的辩证实践[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1):78-85.

[27]  韩志明.过程即是意义——协商民主的过程阐释及其治理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23(12):55-62.

[28]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97.

[29]  韩莹莹,廖嘉豪.政协协商制度化:演进历程、结构功能与动力机制[J].公共治理研究,2024(5):18-31.

[30]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332.

[31]  李昱丰.统一战线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样态构成、作用机制与行动路向[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6):23-33.

[3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3.

[33]  王韶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J].中国社会科学,2019(6):4-24.

[34]  张铮,李政华.新时代人民政协制度功能角色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6):64-72.

[35]  陈喜庆.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缘由、定性和功能[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6):1-9.

[3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06.

[3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

[38]  张乾,刘同舫.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之“知识”的哲学阐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20-29.

[39]  林华山,龚静阳.从统战话语到话语统战:统一战线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融通构建与图景展望[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6):12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