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士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全面阐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重要课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考验着每一名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坚持多措并举,不断增强课程吸引力,努力做到使学生听得进、听得懂。
因材施教,科学把握教情 教情时时变化,思政课教师练就过硬本领成为当务之急。具体而言,教情变化对上好“概论”课带来了两方面考验。 一方面,内容更新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思想容量仍在扩充。这一教情要求教师必须紧跟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用最鲜活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口味”。 另一方面,多元社会的复杂性增加了上好“概论”课的难度。高校学生的专业背景、认知能力、人生目标存在极大差异,众口难调意味着实现“概论”课“一对一”的精准教学绝非易事,但这并不是“概论”课建设面临的独特问题。在此之前的高校公共思政课,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公共思政课建设的经验表明:教师要以教材、课堂为本,但不能囿于教材、困在课堂。新时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强调要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就体现了这一道理。 因势利导,主动把脉学情 掌握学情是促进“概论”课提质增效的关键。廓清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是课前准备的首要环节。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各不相同,对学习该课程的动机也是因人而异。这样的学情制约着思政课教师的策略选择,影响着教学实效。因此,厘清学情差异就更加关键。总的来说,学情对应着教学方法论,只有备好学情,才能用对好方法。 讲好“概论”课,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概论”课的中心任务就是向青年大学生讲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思政课教师上好这门课,要率先示范,用马克思主义具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 讲好“概论”课,要用好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显微镜”。历史不仅面向过去,而且昭示未来。历史本身就蕴含着比较,用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讲好新时代的实践伟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讲好“概论”课,要用好社会现象的“折射镜”。社会现象是历史自然进程的表现,青年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身处的时代。用“青言青语”讲好“党言党语”最能拉近距离、缩短边界。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发中国电影票房井喷案例的文化深意,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 因人而异,达成师生共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深道理,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学养。讲透道理,要求思政课教师谙熟教学技能。讲活道理,要求思政课教师实现共情。讲深是主观条件,讲透是客观要求,讲活则富有挑战,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多措并举、“华山论剑”。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概括而言,“概论”课常用的教学法包括传统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等。这些方法不能单一采用,要搭配并用,方能成效倍增。 其次,延伸实践教学链条。实践教学是青年学生领悟新时代变革的关键环节,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只有经过实践淬炼,才能切实增强“概论”课的亲和力、参与感。 再次,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思政教学名师在“吃螃蟹”中积累了实践经验,对其他思政课教师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学习价值。 古语有言,只有状元徒,未见状元师。如果师者自守固化,又怎能培养出“状元”?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既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显然包含着“师者,育人先修己”的要求。讲好“概论”课任重道远,还需要思政课教师苦练内功、练就绝招。 本文刊于《上海宣传通讯》 2025年第6期“思政工作”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