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站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美德:一种概念史的考察与梳理”学术沙龙

发布者:解涛发布时间:2025-04-15浏览次数:10

        4月9日下午,“美德:一种概念史的考察与梳理”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举办。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生导师叶方兴受邀主讲,讲座聚焦“美德”这一核心概念,探讨其在中西文化传统中的思想源流、伦理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讲座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责任点点长唐静老师主持。

微信图片_20250415093342.jpg

       叶老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切入,强调“德”是立德树人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标识性概念。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彰显了“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多维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明对话中,“美德”更是成为理解人性卓越品质与文化价值的重要纽带。

       通过梳理中西思想史,叶老师对比了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儒家传统对“美德”的不同诠释。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性即卓越”,将美德视为人性光辉的体现;儒家则强调“德行合一”,注重内在品质与外在实践的融合。叶老师认为,无论是古希腊的“四主德”,还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均指向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针对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道德规则主导的现象,叶老师反思了康德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的局限性。他指出,现代道德哲学过度关注行为规范与效率,忽视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而美德伦理学则强调通过习惯化实践涵养稳定品质,使道德行为成为“自觉、自愿、自然”的体现。

       讲座最后,叶老师呼吁回归美德教育的本质。他认为,德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内化与品格塑造的过程,通过“化天性为德性”,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本次讲座现场互动热烈,叶老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生动的案例分析,为同学们提供了理解美德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启示,也让大家对于美德概念的认识和研究有了进一步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