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继明 程锋
郭大力是《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之一,在长达48年的译介生涯中,他完成了数十册经典译著,公开出版文献资料总计700余万字。译介之外,他也致力于现实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在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三江乡斜角村,郭大力故居门前悬挂着一副对联:“身处陋室坚定信念专研马克思主义;淡泊名利风骨铸就经济教育翻译家。”这副对联是这位马克思主义翻译家、政治经济学家风雨人生的真实写照。
郭大力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康县,其父郭传科为清末秀才。192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次年,厦大校园爆发学潮,郭大力为追求真理,随傅式说、王毓祥、欧元怀等进步师生由福建转到上海,在新创立的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哲学系学习。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大夏大学也传承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早在1924年10月,大夏大学就成立了学生党团支部,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党团组织之一。多年后,校报《大夏周报》曾这样介绍郭大力这位优秀校友:“郭大力在校时叫‘郭秀劲’,毕业后曾于附中教过一个时期书,现在却以‘郭大力’三个字闻名。二十年来,他专从事经济译著及教书的工作,生活书店出版的《资本论》三厚册,就是他与王亚南氏合译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将来的成就,正未可限量。”
正是在身边浓厚氛围的感染下,青年郭大力积极参加进步运动,开始涉猎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偶然在书店看到英文版《资本论》,浏览后便被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深深吸引。
大革命失败后,关心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郭大力立志投身《资本论》的翻译和传播,他后来回忆道:“当时我只觉得一点:有革命的需要!”期间,他结识了有志青年王亚南,并说服他合作翻译《资本论》。这时候的郭大力缺乏翻译经验,加上《资本论》内容抽象晦涩,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于是他决定先“系统地译几部古典经济学的著作,用这种翻译,作为一种细密研究的手段”。回到上海后,郭大力开始自学德文及翻译古典经济学经典著作。他与王亚南先后翻译了《国富论》《经济学大纲》《人口论》《穆勒经济学原理》《生产过剩与恐慌》《〈资本论〉通信集》《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等一系列著作。他还为这些译著撰写了序言,对原著及作者学说做了介绍和评论。
第一卷译稿在日寇入侵时被战火焚毁,1934年,郭大力开始重新翻译《资本论》。1937年,为躲避战乱,他把第一卷译稿交给了读书生活出版社负责人郑易里,便偕同夫人余信芬携儿女回到赣南老家,继续工作。次年,郭大力接到郑易里的电报,从赣州老家辗转到沪,一面赶译剩余部分,一面负责全书统稿、校订。终于,在同道们的齐心工作下,1938年,180多万字的三大卷《资本论》中文全译本首次以完整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此后郭大力致力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翻译。1943年初译完成后,他又用了几年时间修订。译稿幸而在战乱中保全,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由实践出版社出版。
1949年,郭大力被任命为三联书店的副总编辑;1950年,他又调入中央马列学院工作。当时,他不仅承担着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教学任务,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处开设讲座。在讲授过程中,他凭借自己透彻的理解,将全书内容梳理成成熟的逻辑框架,在剖析章节之间的结构网络和推理递进关系之外,还对其中的概念、范畴和关系原理,辅以生动形象的例子或学员们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深入浅出而又不失精当的讲解。
后来,郭大力的讲稿被整理并印成了系列教材,包括《学习〈实践论〉》《〈帝国主义论〉讲解》《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论介绍》以及《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几个问题的解答(记录稿)》等。他对政治经济学学科教学规律的深入探索,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同时积累了极为宝贵且独到的经验。
回看郭大力的学术思想轨迹,可见他从翻译政治经济学经典到翻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从翻译转著述、从介绍到分析的转变。
在翻译《资本论》及《剩余价值学说史》的过程中,他始终关注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尤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农村经济。他曾说“我意改造社会,应该从经济制度着手”,故在译介之外,他运用《资本论》的理论与方法,尝试研究,并撰写了《物价论》《我们的农村生产》和《生产建设论》等论著。他对当时国内部分学者不顾中国实际,盲目承袭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将事实化为定式”,并贩入西方经济学原理来说明中国农村的附会说法提出了批评,强调应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特殊性,主张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揭示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
在《我们的农村生产》中,郭大力对“我们的农村生产,它的物质条件的分析”“自耕农,佃农,与日佣劳动者”“地租与蓄积”“高利贷与利息”“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农贷,增产,与大农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他系统地剖析了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中几种主要剥削形式的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这部论著以“佃租”为切入点,进而依次探讨农民经济中的工资、利润、利息等范畴,阐释佃租如何制约这些范畴的存在,是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的鲜活运用。其与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相呼应,共同开创了“以中国人的资格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河,成为中国经济学的原创起点。
在《生产建设论》中,郭大力以生产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当时中国的经济部门、商业问题和金融业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当时中国发展生产建设提出了切实建议。在他看来,发展生产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运用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通过讨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他得出结论:中国“必须发展生产同时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发展生产”,能够发展中国工农业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郭大力从“有革命的需要”投身翻译《资本论》,到倾注全部心血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再到致力现实研究,他是矢志不渝的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著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时逢郭大力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追忆先生风骨,传承科学精神。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