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站点

刘靖北:伟大社会革命视域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发布者:解涛发布时间:2025-06-30浏览次数:10

[摘  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居于首要地位的内容。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放在伟大社会革命的视域下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加深对其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的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其贯彻落实的理性自觉。从理论维度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要求,内含深刻的唯物史观意蕴;从历史维度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全新的高度;从现实维度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征程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使命任务,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这一伟大事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关键词]

习近平  党的全面领导  伟大社会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域中,无产阶级的伟大社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伟大社会革命紧密相联,厘清其中的深层理论逻辑、深厚历史逻辑与现实实践逻辑,可以为准确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不断增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理论支撑。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

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伟大社会革命的深层理论逻辑上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什么能够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课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统一性,揭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真理和崇高事业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

(一)无产阶级的伟大社会革命是最为广泛、深刻、彻底的革命

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现存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恩格斯明确指出:“任何一次真正的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让这个阶级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但是,历史上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一切类型的社会革命,都只是用一种剥削制度去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则是要结束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最终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因此,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语境中的社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革命,“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习近平对社会革命的本质内涵进行了准确的说明:“社会革命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不仅仅是一种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建设运动。”可见,社会革命不仅仅是政治革命或其他某一领域的革命,而且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和环境等在内的涉及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革命。这样一场革命不是自然而然能够发生并取得胜利的,它需要一个能够承担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体力量。

(二)无产阶级能够肩负进行并完成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发现了进行并完成这一革命的现实主体力量,这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他们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处于社会的最下层,受剥削压迫最为深重,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阶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因此,“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找到无产阶级这一承担伟大社会革命的现实主体力量,揭示其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正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列宁高度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他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他还讲道:“最终证明只有无产阶级具有社会主义本性。”但是,无产阶级要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还需要组建一个独立的先进的政党,并且只有在这个政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重要标志,就是建立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马克思指出:“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无产阶级只有本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特殊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为的是要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这个政党,在实践方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它胜过普遍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它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列宁也明确指出:“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正如无产阶级与历史上其他一切阶级不同一样,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与历史上任何其他阶级的政党也不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政党。这个政党是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在伟大社会革命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革命的利益。这个政党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具有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能够领导最广大人民群众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创造历史新时代。这个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使它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从而进行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并引领和保障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向前推进。这个政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上下贯通、严密完善、覆盖广泛的强大组织体系,具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革命各领域各方面的强大组织依托。在推进社会革命的进程中,唯有坚持和加强这样的新型政党的领导,才能使无产阶级成为社会革命的真正力量。

总之,伟大社会革命的广泛性、深刻性、彻底性,决定了党的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而无产阶级政党所具有的先进特质,决定了它能够实行对伟大社会革命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并在此基础上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有效地贯彻到这场革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

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义无反顾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然而,在领导什么、怎样领导的问题上,我们党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不断走向自觉和主动的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由此开启了领导中国无产阶级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征程。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毛泽东也郑重宣示:“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然而,当时我们党尚处在幼年时期,政治上思想上不够成熟,对社会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特别是党的领导权问题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在这一时期,尽管我们党进行了许多重要探索,比如党的二大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四大提出党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但作为时任党的最高领导人的陈独秀,在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党的领导权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实践中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致使大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在血的教训面前,我们党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并把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这期间,我们党关于坚持和加强革命领导权的认识与实践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全面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1940年初,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革命的第一阶段“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我们党将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克服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坚持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地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19429月,党中央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明确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中央局、分局、区党委、地委)。”经过延安整风,党的领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更加成熟,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保证。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内容和方式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了很大不同。为了适应全面执政条件下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共产党通过在政府机构设立党委(党组)等措施,迅速建立起党对国家实施领导的体制框架。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为了加强对各重点领域工作的领导,19586月,党中央决定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规定这些小组“直隶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向他们直接作报告”。1962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然而,“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指导下,造反派在全国掀起了“全面夺权”和“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浪潮,党的领导遭到严重冲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严重曲折。尽管如此,“我们党没有被摧毁并且还能维持统一”,“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这也是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些方面仍然取得宝贵进展的重要原因。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探索实践

1978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要善于领导;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党的十二大明确“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任务要求,并强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围绕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领导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开创和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我们党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进行了不懈探索,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但与此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特别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口是心非、擅自行事”。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领导人民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实践

习近平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面临的尖锐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总结党的领导的基本经验,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实践成果。在理论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等一系列重大论断,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把对党的领导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在制度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同意将对党的领导的许多新认识如“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写入党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与此同时,我们党就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出重大政治制度安排,健全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体系,纵深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着力把党的领导的最大制度优势与国家机构的职能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障。在实践上,我们党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领域各方面,坚决扭转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的状况,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提高,为新时代全方位、划时代的伟大历史变革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三、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

全过程和各方面

不同阶段的社会革命有不同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使命任务,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这一伟大事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如此才能保证其顺利展开和最终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都未能把中国引向现代化。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人民才找到了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根本的价值旨归是创造不同于资本主义及其他一切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毫无疑问,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伟大社会革命,而中国共产党领导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得到的重大成果,打破了只有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光明大道,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全新选择。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一,党的全面领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目标、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同时又将其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和使命任务结合起来,领导人民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奋斗目标的稳定性和方针政策的接续性,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所谓“两党制”“轮流执政”带来的政策前后不一、朝令夕改的弊端,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第二,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伟大工程保障伟大事业,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和健康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第三,党的全面领导凝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这就决定了党能够“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具有组织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强大组织体系,能够把广大党员组织起来,把天下英才汇聚起来,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形成共创强国业、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得到充分贯彻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完善党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把党的领导全面地、系统地、整体地贯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得到充分贯彻。一是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四是坚持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五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六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继续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切实把党的自我革命成效转化为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强大动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我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历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新时代新征程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社会革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强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