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2024年校庆学术报告会


2024年10月16日下午1点,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2024年校庆”学术报告会于法商北楼225会议室顺利举行。谢静、洪燕妮、谢敏、刘海军四位老师进行学术报告分享,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硕士、博士生参与讲座。

谢静老师作题为《组织化·解组织化·再组织化:重审资本主义的结构变迁》的报告。首先,谢老师提出了核心概念与问题:什么是组织化?什么是解组织化?什么是再组织化等问题;以回答问题的思路,谢老师结合时代背景,深入阐述组织化走向解组织化的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的再组织化。最后,谢老师进行总结,提出资本主义根本不存在通过自我提升加以转型的批判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西方政治文明的自信心正在减弱,逐渐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毁灭的困境。

     

洪燕妮老师作题为《中国式数字文明的历史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要义》的报告。洪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数字文明”这一重要概念为引,指出中国式数字文明的重要价值。分别从历史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要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她认为,通过中国式数字文明的演化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文明论述的理论精髓;另一方面,在数字经济领跑的世界新格局的变迁中,建设具有中国优势和特色的数字文明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优先获得一席之地。

谢敏老师作题为《“军队下乡”:抗战时期中共军队剧社的文艺实践与民众动员》的报告。以抗战时期由中小知识分子构成的剧社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共军队剧社在调动民族情感、启蒙救亡意识、提高民众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但是,剧社存在着“公式化”“脸谱化”导致民众兴趣低落的问题,需进一步扩大宣传效力,一方面大量吸收旧的文艺形式和民间形式,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排演一些有名的、有艺术水准的大戏。谢老师指出,战时军队文艺属于军队政治工作,“政治性”是灵魂。因此,中小知识分子既要跟随军队通过文艺下乡动员民众,又要通过再下乡改造自身;既要促进抗日救亡,又要分担造就地方社会新文艺甚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任,从而完成对五四以来文艺“大众化”浪潮的因应和推进。         

                                          

刘海军老师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陷阱的跨越》的报告。刘老师分别从现代化道路的四种类型、中国式现代化百年求索、大变局与现代化道路博弈、现代化陷阱与中国方案四个方面展开,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魅力,不仅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范式,也诠释了全球化时代下多元文化共生与全球治理理念的深刻内涵。此外,刘老师通过西线、中线、东线对国际局势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博弈可能面临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局面,因此,需立足长远、合理布局,为构建新型国际秩序和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最后,与会师生还围绕各个报告主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四位老师的报告使参会学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