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站点

“马克思主义原典与当代”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佳发布时间:2021-11-11浏览次数:844

116日,“马克思主义原典与当代”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于华东师范大学顺利召开。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又适逢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本次论坛紧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百年探索与建构,以激活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当代世界发展重大问题的阐释力与建构力为目标,旨在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学懂、学透、学活马克思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闫方洁主持开幕式。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闫方洁主持开幕式


顾红亮校长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历程和论坛开展的基本情况。他表示,站在学校“十四五”开局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新起点,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次论坛是打造研究生学术论坛品牌、激发青年学生的研究活力与学术热情的重要平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薪火传承者,青年一代学子要努力成为推动马学科走向新境界的后浪。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凤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教授,分别为论坛开幕式作主旨报告。

刘同舫教授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面向当代实践》的报告,刘同舫教授归纳了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存在八大问题,分别是理论贡献问题、世界观问题、价值观问题、自我意识的问题、技术反思的问题、生存环境问题、发展道路问题和社会形态问题;提出在面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时,既要拉进、又要拉开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呼吁既“走出书斋”,又“回到书斋”。关注现实,回应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品格和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能走向自我欣赏、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状况,要让理论和实践同行,不但要寻找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接口,我们还要不断的追问和反思为谁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为谁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实践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如何感悟实践真谛,第二是如何把握实践本质。面临这些现实的时代之问,研究者们既要能够深入理论研究中,提高对实践和社会的感悟,让理论和实践不脱节、思想和现实不游离;又要能怀着对人民的情怀升华实践中的问题,提炼思想,使得理论的框架大于实践,从而能够真正把握实践、指导实践。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发言


王凤才教授作了题为《21 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报告,他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等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也不等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而是是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复数的、反思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他强调,在学术研究中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将国外马克思研究“神圣化”,用国外马克思的研究来否定贬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另一种则是一种把国外马克思研究“虚无化”,用虚无主义态度对待国外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来否定、贬低这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他提出了五条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阐释路径,分别是国外马克思学、正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五条阐释路径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不应采取“贴标签”方式简单处理,而应采取实事求是态度进行具体分析,要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进行理论的自我批判和创新发展。他进一步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是21世纪马克思法的过程中最有活力、最有现实性的阐释路径,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所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框架格局中有独特的地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凤才发言


陈培永研究员作了题为《马克思的问题域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前景》的报告,他提出,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问题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学理分析。西方式的现代化强调对权力的制约,但实则倒向了资本与市场的逻辑,建构了一套所谓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却没有真正把这个理念转化为现实。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要借鉴吸收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合理部分,如工业化、城市化,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底色。我们既不能承认资本主义才代表现代化,也不承认中国是所谓后现代化道路。如果能解决好资本的无序扩张问题、利用资本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国家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学理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问题是处理权力、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也就是中国社会能够摆脱权力的人身依附、能够摆脱资本的物化支配,实现劳动的主体化和劳动人民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发言


黄力之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展开谈了“原典”与“当代”的关系,提出马克思主义原典是原生态的东西,它们不会再发声,它要发声必然是我们作为阐释者去做这件事,所以实际上今天我们所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构建性的存在。研究者们要对马克思主义做构建性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做为对象,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将其对象化,从而逐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成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连接起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与21世纪的现实世界和世界历史。研究者们要把读原典、做学问、写文章的过程作为自身的兴趣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途径,在挖掘这个原典的过程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表现出来,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力之发言


在主旨报告结束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刘明明为线上线下的研究生同学讲授了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四步走”,从选题、搜集文献、具体写作、投稿与发表四方面为广大研究生分享了经验。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刘明明发言


在上午大会发言的最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负责人龚咏梅作总结,作题为《读原典,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获得感》的发言,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要重视原典,从而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增强获得感,并宣布了本次论坛的论文获奖情况。

《思想理论教育》编辑朱国栋、《江淮论坛》编辑吴晓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刘明明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兼职编辑聂大富分别主持了下午的“全球视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守正求索-中国百年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深化演进”、“举旗聚心-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和“继往开来-世界变局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四个分论坛,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叶方兴、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鲍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玉林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丽萍、副教授谢静、副教授唐静、副教授姚晓娜、副教授徐峰、副教授黄亚玲等专家学者参与点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师生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各自的分论坛内交流学术,激荡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马克思主义原典与当代”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落幕。此次论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马克思主义原典与当代问题研究,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推动当代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致力于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对扎实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有重要意义。

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会议现场(1


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会议现场(2


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会议现场(3


“全球视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分论坛一合影


“守正求索-中国百年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深化演进”分论坛二合影


“举旗聚心-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分论坛三合影


“继往开来-世界变局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分论坛四合影



撰稿:钟瑞欣 刘若雪   摄影:张松惠 沈鑫雅 张玮莹 张俊杰 宋一凡   编辑:刘善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