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学院举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学术研讨会


111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专项基金、《思想政治课研究》编辑部协办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法商北楼225会议室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为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文件精神,探讨如何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授给学生,以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崔海英代表学院对与会专家、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副院长许瑞芳副教授对本次会议的背景进行了说明。许瑞芳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中“时代新人”既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担当者,也包括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开拓者、创新者;《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提出 “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些论述都要求学校教育所培养的青少年学生公民个体要有担当,要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的背景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即负责任、能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公民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意。

 

本次研讨会包括主题研讨与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时代新人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构、学校教育的使命等主题发表了真知灼见,并展开了深度的交流。主题研讨分别由《解放日报》思想周刊、《上海观察》主编王多、《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曹宁华主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邱柏生教授从时代新人的时代特征、潜在品质、培养方式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时代新人塑造与培养方式优化”。他强调培养方式的改进和优化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促进高校活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二是把握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群体的需求。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明华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大学生公民培育的新要求”的主旨发言。他从主体性和现代性的角度阐释了“时代新人”提出的必然性,并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着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好公民,在这个意义上,“时代新人”与具有现代性的好公民具有同构性。此外,他立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差异性的视角强调,实践教育是超越学校教育限度的必由之路。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久雨教授从概念辨析与实践进路两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学校要培养的公民个体是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即认知上的清醒者,情感上的自觉者和担当奉献的行动者。另一方面,他从课程、目的、模式三个维度提出了学校培育的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教授作了“时代新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构建”主题发言。他首先从历史脉络梳理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肯定了“时代新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性意义。此外,他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外延,即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目标、内容、路径等维度的一体化,而且一体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拓宽。


   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作了题为“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一体化思维”。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既要“以大见小”,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出发进行建构,又要“以小见大”,从公民角度出发进行建构。此外,他从系统论角度提出,时代新人的培育应该具备协同思维、整体思维、社会思维和历史思维。


会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玉花教授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分别对两场主题研讨进行点评。余玉花教授认为,从历史与现实维度把握时代新人和公民道德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涵育时代新人。高国希教授认为,一体化问题与时代新人的培育密切相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最基本的教育要求,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者,《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统一了“好公民”、“好建设者”、“好成员”与“好品行”,对于时代新人的培育要充分把这几个层面结合起来。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晓燕、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叶王蓓、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海兵、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叶方兴,以及与会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师生先后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许瑞芳副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表示此次研讨会给予我们十分重要的智慧启迪,对深刻认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代新人培育之间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