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课程思政: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专题学术研讨会举办


 2019113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以及《生物学一级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组共同举办题为“课程思政: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的专题研讨会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教师之家宾馆三楼多功能厅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是华东师范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全课程育人”的重要举措。研讨会以课程思政为专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集中讨论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理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试验教学等方面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本次会议荣幸邀请到了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等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名专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教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部分师生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分为开幕式、五个阶段的主题发言和会议总结三部分。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副教授主持开幕式,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分别为开幕式致辞。本次研讨会的五个阶段的主题发言分别是“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课程思政的学理诠释”、“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和“课程思政的多样化实践”。

 

第一阶段的发言主题为“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崔海英副教授主持。在此阶段发言中,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以“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为主题进行了发言,系统地揭示了课程的价值意蕴,阐释了课程以知识传授、意识拓展和价值引领的方式实现育人的内在机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吴刚平教授从课程论的视角,阐述了“‘化知识为德性’的课程学习方式”,指出所有的学科、专业教学具有“化知识为德性”的价值功能,而要实现这种功能,关键在于厘清三种知识类型,包括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正确的方式实现各类知识的转换,改变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在结构,而非单纯的知识增量。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震宇教授详尽地探讨了“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原则与策略”,认为理工科课程思政应该尊重理工科课程的专业教学体系,保障理工科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维护理工科课程的学科价值体系。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学工部长丁义浩教授介绍了东北大学推进课程思政的经验,并从工科的角度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策略,强调课程思政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注重多样化、个性化、渐进性。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副教授提出要从“一体化”视角探讨课程思政的定位、价值、目标及其实施路径。


 

   

 

第二阶段的发言主题是“课程思政的学理诠释”,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教授主持。在该阶段发言中,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代玉启副教授提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相互赋能,课程思政的老师应该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学科和专业,讲学科的故事,讲专业的故事,再引申到讲思政的故事。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副教授探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认为在“同向”方面,要解决政治方向的一致性问题,育人方向的一致性问题以及文化认同的统一性问题;在“同行”方面,要解决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的问题。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的张鲁川研究员以“将课程建成师生道德互动场”为主题进行了发言,认为学科育德的关键在于把握底层逻辑,它体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主体间交往,旨在将课堂建成师生、生生道德的互动场。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盛跃明副教授认为,当前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厘清课程思政的学理基础,加强课程思政的课程观研究,同时在实践领域发挥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构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心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伍醒教授认为,课程思政是课程观的革新,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实践逻辑。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方兴副教授以“课程思政究竟是什么?——理解课程思政的四个维度”为主题进行了发言,认为课程思政的理解可以区分为四个维度,从观念层面,课程思政既是一种课程观又是一种思政观;从理论层面看,课程思政是关于课程与思政如何融合的理论;从原则层面看,课程思政体现出思政嵌入课程的一系列原则;从操作层面看,课程思政落实为具体的实践指南,并进一步强调了厘清课程思政的四个层面,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精准地揭示课程思政的内涵。

 

   

   

第三阶段的发言主题为“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震宇教授主持。本次阶段发言中,东北大学博士生李毅认为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把握三对关键性问题,分别为精准“靶向”发力,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改革成效,即处理好专业课程泛政治化与思政课程泛通识化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的“有为”与学生课程学习的“获得”的问题,“课程思政”的“精准供给”与课程方案的“精细打造”问题。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世虎副教授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专业课教师分为冷漠型、任务型、机械型三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师,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指出专业教师要实现由自发到自为的转变,思维方式上要从对立走向统一,实践层面要从有形到无形转变。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主任赵继伟教授专门剖析了目前课程思政的泛化现象,对该现象的表现、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提出了系统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翟贤亮讲师,从价值视角切入课程思政,探讨了课程思政在育人与知识传递相统一中所需的基本条件。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英配昌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学科德育中的师德培育”的发言,强调了教师的道德品质影响着育德效果,加强师德培育是学科育德的重要抓手。

 

   

 

第四阶段、第五阶段的发言主要围绕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四个专业、五门课程的负责人作了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分享。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周天舒教授以“课程思政在环境生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黄爱梅副教授介绍了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美玲教授分享了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经验。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怀珍副教授讨论了植物学课程思政的做法,尝试挖掘植物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熊瑛副教授做了题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艺术通识教学设计”的专题分享。其他兄弟院校专门从事课程思政探索的专家学者们也分享和介绍了各自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包括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斌峰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张宇奇老师、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朝武教授、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研究中心的牛俊友研究员。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物学一级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组组长杜震宇进行了会议总结。

 

   

   

 

 

此次专题研讨会聚集了全国专门从事课程思政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的根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澄清了课程思政在理解与实践过程中诸多的“理论迷雾”。与此同时,此次研讨会也集中展示了华东师范大学在课程思政领域中所做的经验探索,积极宣传了近些年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成功举措,增进了与其他院校在课程思政领域的交流。作为此次会议的策划者和主办方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理论“智库”与实践平台,此次研讨会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开展课程思政试点改革的推进举措之一。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有力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方面积累的理论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