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论坛召开


 1227日,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华东师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长陈殷华分别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主持。

顾红亮致辞中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四史”教育学术、进课堂、进社会的“三进”工作: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把“四史”学习教育和课程思政联通起来,建设开设了一批“四史”系列的必修课;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骨干进行社会的宣讲,出版社也推出了一批“四史”读物。

陈殷华处长在致辞中指出了“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建党百年到来之际要继续推进以党史为主体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他认为“四史”学习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在“四史”的学习教育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他强调在“四史”学习教育中,要发挥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特色和优势,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六百多所,希望高校的师生能利用好这些场馆、进行深入的宣传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与会专家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上围绕“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这个主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第一场主题发言:齐卫平教授主持和点评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以唯物史观贯穿“四史”教育》

王治东教授指出,四史学习教育不仅需要有鲜活故事的支撑,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她认为,唯物史观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围绕时代之问,探讨时代核心教义;第二是抓住历史主题,这是四史教育的基本前提;第三是把握社会发展路径,正视社会规律,这是四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大学政治学院孙力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根基》

孙力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和史学之间有的内在关联,所以用它引领史学教育是毫无疑问的。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对于历史的学习,一方面更强调大历史观,用宏大的历史观来作一个高瞻远瞩的一个分析,还有一个是对于专门史的教育。这个专门史往往是更加集中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比如说,四史就是这样的,它应对不同的规律,从中能够总结出不同的规律出来,更加精彩地应对了史和规律之间的对待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从改革开放史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杜玉华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从中央出台的一些政策和制度来看,今天我国已经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到全面小康建设,然后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到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实现,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亚玲副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四史”教育的四个力》

黄亚玲副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有效的引领路径,即学科、学风、学术和学者四个纬度。她认为,通过这四个维度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科的引领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创造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的影响力,以及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解决力,从而更好把握四史学习,优化教育布局,增强教育实效。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增强价值自信》

邱仁富教授指出,四史学习教育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资源,对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对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助力,两者构成双向的循环。他认为,价值自信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是文化自信,二是文化强国,折射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力量。无论是哪个方面,最关键的因素是对于中国当代价值的塑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一是从党史学习中增强当代中国的价值底气;二是从新中国学习中坚定当代中国的价值信心;三是改革开放者学习当中,夯实当代中国的价值力量;四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从空想走向科学理论生动彰显。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晓林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四史如何融入思政课》

高晓林教授认为,学习四史有以下四个层面的重要性:其一,学习四史是全党层面的历史回溯和初心回望,党的政治主张的重生和新表达;其二,学习四史是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政党性质、宗旨,提升党的形象的重要渠道;其三,学习四史是党员干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将是国际社会进一步全方位认识中国共产党,认识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国际形象的有效方式;其四,学习四史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看,也是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她指出,要把四史融入思政课,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学术背景,其次是要求教师要适应不同学生主体的现状和要求,再次是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与四史相关的教育工作,最后要建立一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联动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齐卫平教授作第一阶段发言点评

在几位专题发言人发言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齐卫平教授作了点评。齐卫平教授指出,六位专家的发言都是比较宏观性的。今天,怎么来看四史学习教育呢?四史学习不是一个党内教育的,而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一场思想教育,也可以看到是面向全体人民的一次社会动员。从全社会的思想教育、全体人民动力、社会动力角度来说,四史教育有这么三点:第一,历史知识的理论转化。四史学习要实现历史知识的理论转化。第二,政治教育的思想内化。思想内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我们更好的来认识历史的规律。第三,先进理论的社会化。所谓先进理论的社会化,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之家”。

第二场主题发言:孙力教授主持和点评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主题:《关于“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徐国民教授指出,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楚四个逻辑:一是历史逻辑。把中国的历史发展,乃至最终人类历史发展讲清楚,才能够呈现出其中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把历史讲清楚,也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背后的理论基础。二是理论逻辑。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讲清楚,即是讲清楚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讲清楚它要解决怎么样的一个现实问题,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三是实践逻辑。讲清楚今天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实际条件或实践基础是什么,也就是在实践基础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又是什么。从这个视角来说,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增强。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景文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主题:《高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的三重维度》

曹景文教授指出,思想政治课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历史讲述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在教学当中,我们既要弄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脉络,更要阐释好历史的人民是怎样做到的四个选择,特别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打牢学生成长的科学思想基础。二是历史视野与现实关照的贯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到四史教育当中,努力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三是要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结合。教师无论进行历史讲述,还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都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和分析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序地向教学目标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认真学习“四史”,牢记初心与使命》

金瑶梅教授认为,历史是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营养剂,我们要有历史的思维,而对于四史的学习也是基于此来开展的。对于四史的学习与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及定位,以及对世界最新发展态势的把握紧密结合在一起。她指出,在当下的语境中,整个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已经非常的严重。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还有我们正处于网络发达的时代,鱼龙混杂,意识形态的各种冲突更加激烈。我们学习四史,同样的历史如果你是不同的理论视角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历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看待历史。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

张志丹教授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四史,一方面,要在学思渐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学习历史要讲好历史故事。我们要在讲好四史的情况下要有所拓展,比如:家族史、家庭史、中华民族史。他指出,扎实推进四史教育,首先要坚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其次,还要把握四史的内在发展规律。要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没有历史的唯物史观的指导是不行的。最后,要把握学习坚持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在准确把握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情况下,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中国方案的影响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作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四史教育的作为》

王芳教授指出,四史教育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营养,提供智慧,提供工作方法和方式。与此同时,她从社会纬度出发,认为马院的理论研究来促进社会认识的深化,来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应该是主力军,这个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职责。另外,通过理论宣讲,让优秀的传统、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我们在讲台上占领阵地之后,要为社会做的一些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国英作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马克思主义如何引领“四史”教育》

博士生王国英指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四史”教育,首先就是坚持人民的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其次,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再次,坚持实践的基本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几位专题发言人发言后,**大学孙力教授作了点评。孙力教授认为,讲史往往要有故事来讲。怎么讲好呢?故事当中一定要有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在哪呢?不是光是叙事,而是要把它的事当中包含出的理论、价值观揭示出来,这个故事才是成功的。孙力教授指出,四史是人间正道,它体现人间正道,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开辟出来的这条线上展开的。这是我们对四史的把握。

自由讨论:丁晓强教授主持和总结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铃教授作自由发言

张铃教授指出,软性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相比,前者在形式上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更加具有隐蔽性,往往会从另外一个话语体系否定我们主流意识形态。有些西方学者的观点虽然新奇,但其观点实质非常偏颇,它的目的就是挑战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在讲四史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这种软性虚无主义。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雅茹作自由发言

李雅茹副教授指出,理解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需要从三个维度出发:第一是理论纬度。共产党建立之后,它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那么,我们必须找到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基础要从《共产党宣言》中去找。第二是历史比较的纬度。通过把中国近代史上的各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历史比较,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回答好无产阶级政党为了谁的问题。第三是实践的纬度。通过以上三个维度来讲清楚关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晓强教授作会议总结

自由讨论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晓强教授对整场研讨会做了总结。丁晓强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引领四史教育,核心就是历史教育要与理论创新相结合。我从大家的发言当中总结了这么几个要点。第一是讲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指导四史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要把唯物史观贯穿的四史教育之中。第二是讲到了四史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引领四史教育,就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基础的研究,正是史学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老师的学科背景众多,如何把它真正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我们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各个组成部分相联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才能够扎实。第三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更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第四是如何通过四史的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一层意思是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成为面向社会的四史教育有影响的教育者,第二层意思是要善于以讲四史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讲四史,就是讲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武装工作。

参加“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专家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