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2020926日,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举办“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线上腾讯会议的方式开展,来自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的著名学者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以及《解放日报》《思想理论教育》《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主编、执行编辑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致开幕辞,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性,期待学者们能通过交流总结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治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新课题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教授主持第一场次的主旨报告,刘建军、王永贵、王岩、王天恩、王多、陈培永六位知名学者发言。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刘建军以“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几个问题”为题,辨析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概念、梳理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表述,并对深入阐释了构建共产党人的信仰体系、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等问题。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以“新时代意识形态引领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内在逻辑”为题,剖析了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效能关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价值逻辑。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岩从十个大的方面归纳、梳理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临的若干问题,对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提出了真知灼见。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天恩以“信息文明时代的意识形态治理”为题,从“信息文明及其时代特点”“信息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等问题出发,讨论了“意识形态的信息文明升级”的问题。《解放日报·思想周刊》兼《上观新闻》主编王多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动态出发,揭示了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攻击,深入剖析中美关系紧张的内在实质。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副院长陈培永以“疫情之下深思马克思主义自由论的当代建构”为题,分析了中西方对自由理解的差异,提出应该抓住关系性个体、权能型的自由、公权力的塑造、共同体的打造等关键词,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由理论。

第二场次共分为两个部分,以发言、评议的方式展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姚涵、《思想理论教育》执行编辑朱国栋分别担任主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召峰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信仰与历史阶段性目标”为题,从澄清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误解、共产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以如何消灭私有制为例进行论争,三方面展开发言。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操教授从概念界定和使用现状、界定概念的方法论、界定概念的理论基础、理解意识形态话语权等四个方面阐释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定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鲍金阐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建构意义”,重点指出特殊利益的相互性实现结构促使意识形态打破了自身特殊性原则的普遍性、自由性因素。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春丽以“从学术话语权视角看意识形态治理”为题,通过梳理西方学术话语权建构,提出中国在意识形态治理应从创新研究方法、建构核心理论、更新学术教材等方面深入发展。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陈联俊以“后现代主义思潮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应对”为题,重点论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三大误区”及其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提出以“变”与“不变”防范后现代主义思潮侵蚀。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明明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体差异性”为题,讨论了党员干部、大学生、普通群众等三类群体所应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的程度。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勇教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治理三题”为题,从基本概念解析和核心概念界定入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方洁教授以“意识形态治理能力与日常生活的合法性功能:一种深度勾连的可能性及意义”为题,从辨析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的概念入手,提出要实现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的深度勾连,扩展对意识形态工作功能的理解。

会议最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闫方洁再次向线上云端的专家学者、尽职尽责的主持人以及旁听会议的两百余名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她认为,此次研讨会内容大于形式,为师生提供思想交锋、学术碰撞的重要平台,是一场较为精彩的学术盛宴,并希望今后仍能够延续这一形式,为深入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

/图   陶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