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马院教师学习总书记在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寄语高校思政教师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谈到如何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他还说,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指示教诲,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热烈讨论。

闫方洁教授表示,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从政治素养、家国情怀、理论思维、学术视野、人格修养等方面对照总书记的要求,做到“六个要”,以践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思维,将课堂小讲台与社会大舞台密切结合,尤其是要将英雄中国人民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的英雄壮举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在有理有据、有滋有味的叙事中,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和责任意识。”闫方洁介绍,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上,华东师大进行了诸多探索。例如,发放大学生社会实践护照,鼓励大学生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聘请社会建设各行业的优秀代表走进第二课堂,让故事的书写者来讲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共同上好新时代的思政大课。

学院党委副书记崔海英表示,学习总书记的讲话后倍受鼓舞,对如何开设好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一是在课前备课环节,注重选取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两会”政策主题,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备课指导;二是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课程互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们积极提问,为学生们解疑释惑的同时启发他们深度思考,在“一问一答”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三是在课后指导环节,主动参与相关院系组织开展的“两会”政策主题研讨、“两会”精神学习心得分享沙龙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将“两会”政策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等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自觉成长为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副院长龚咏梅认为,思政课面对的是有思想情感的年轻生命,需要有生动的、睿智的而非干巴巴的教条式、传声筒的形式。“不能拿文件宣读”,可以理解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这种作用是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对思政课最为根本的重视,是把思政课教师本身视为办好课的关键。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标准,按此标准,思政课教师队伍门槛不低,对政治素质、思维素质、品德素质要求更高。思政课上好不容易,但按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苦练内功,不断鞭策,思政课教师就能上出入耳入脑入心的好课。当前,华东师大的思政课正与“课程卓越育人”改革相结合,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训练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重构教学体系,深挖思政课教学与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契合点,超越知识传授、理论说教。改变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结合起来,让思政课成为有生命、有高度、有厚度、有广度、有温度、有情怀的金课,助力大学生成才。

黄亚玲副教授着重从政治要强和思维要新两方面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她认为第一是政治要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的时代,任何一个时事热点事件一经过网络的传播,就会迅速扩散开来,从而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一定要坚定信仰,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给学生们做积极和正面的引导,传递正能量。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要把这一科学理论讲清讲深讲透,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个自信”。第二是思维要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方法论。我们不仅自身要深刻学习和把握唯物辩证法,还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速继明教授表示,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联组会上,习总书记再次指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的关键,就是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并对新时代思政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就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壮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确保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基础工作,是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宣讲,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面对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办好思政课,切实提升育人效果这一历史任务,思政课教师既面临前所有为的历史机遇,也担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深切期盼。习总书记的讲话既指出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也指出了办好思政课的方向。坚持 “新老结合”,也就是把具有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表述、新论断与马克思主义的“老文本”“老著作”相结合。要讲明白新的指导思想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和论断,要讲透经典,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创新性、发展性;又要让学生理解新表述、新论断是结合发展了的伟大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让学生理解原理、原著与新论断、新表述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比如华东师大第一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试点,在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的情况下,一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作为基本参考资料,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以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打磨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进行区分,寻找侧重点,在两个教研室、两门课之间进行协调和打通。既讲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避免学科之间的撞车;同时还要考虑“0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教育群体,考虑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帮助他们认识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什么以及怎么学习等基本问题。这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旗帜、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晨晖学者马立政老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贯彻该教育方针和解决该根本问题的关键主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全球发展维度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是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拧成一股绳,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奋斗。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推动大学生为人类发展和世界文明继续努力!从中国发展维度看,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思想政治课老师基于中国实践,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思维创新才能更好引领实践创新,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激发新时代青年,特别是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视野宽广是综合竞争力边界拓展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动新时代青年,特别是新时代大学生立足时代潮流,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只有具备更新思维和更宽视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培育更加优秀的大学生,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发展维度看,要谨守底线、引领示范。老师培育学生的关键一环就是自身的示范效应。只有更加严格的自律,才能使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教育的事业风清气正;“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思想政治领域更是如此,人格的感染力是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稳定剂,是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内生因素。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对大学生而且对其他专业课老师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为此必须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要求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才能更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更好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陈红娟教授认为,讲有“生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的是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生命力”。一是,要注重文件语言向生活语言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文件宣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少教学内容直接源于文件,一些教材语言是对文件语言的“挪用”。尽管文件语言兼顾准确性、政治性与科学性,但与学生的日常用语存在一定的差距性。教师在讲课中需要将文件语言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日常语言,既可以使用网言网语,也可以使用土言土语,增强语言“生命力”;一是要注重学术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不少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对口教师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中共党史专业,且学历均为硕士或博士,都经过专业的科研训练,其所熟知的学术成果的产生亦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和特定地知识结构之上。不少教师在将学术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时主要运用了学术语言。然而,学术语言往往是生活语言的概念化,讲究专业、准确、表达严格而科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当学术语言被“挪用”到课堂时,学生容易“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教师在讲课中需要将学术语言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教学语言,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克服课堂上教师的“自说自话”的现象。